“杨村”的由来及传说
武清县政府在1950年迁到杨村,而在几百年之前,在元代定都北京之后,因为南粮北调,杨村已经成为运河重要的码头了,所谓是“通舟楫之利,聚天下之粟,致天下之货”,是渔运商船往来的要冲。

杨村地名的由来,有一种说法,是因漕船要“扬帆过村”而故名,明万历年间《移建杨村驿公署记》碑中称杨村“地以驿名”,算是这种说法的佐证。然而这种说法仍有疑问,即运河两岸的村庄那么多,为什么唯独要在杨村这里扬帆呢?或许应该这样解释,北运河自南往北,乃是逆流而上,当漕船行驶到杨村一带的时候,已经到达一定的海拔高度,天津更有旧谚云:“潮不过三杨”,这“三杨”指的是杨村、杨柳青和杨芬港,所讲的就是它们的地势,而漕船到此就必须借助帆所带来的风力前进了,所以必须要扬起帆来了。“扬”谐音为杨,便叫杨村了。

杨村因漕运而兴,渐成村落,夹河成镇。运河横穿了杨村,也就是现今的武清城区。早先是运河之东称东杨村,运河之西称西杨村,现今也有河西和河东之称,这和天津市区一样。以前武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是在河东,后来河东发展逐渐受限,随着武清开发区的建设和区委区政府的西移,已经开始了往河西的发展,这正应了那句话“三十年河西,三十年河东。”然而,无论河西或者河东,也无论兴衰更迭,武清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这条运河的。河是城市的摇篮,城市因为河而繁荣,河也因城市而增色,这样的城市与河流不胜枚举,正如黄河之于兰州,珠江之于广州,黄埔之于上海,海河之于天津。因此可以说,是北运河孕育了武清,她是武清的母亲河。
因为钟情于杨村运河,所以这里曾经也有过很多的淘宝者,而在2006年的时候,淘宝者在雍阳桥西侧竟然真的挖出了一条沉船。船舱里有陶罐、瓷碗、瓷碟,甚至还有铜钱和铁锚。因为人们的热情过高,结果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,船上的物品就被争抢一空,几近腐朽的沉船也随之而支离破碎了。随后,在运河岸边和在雍阳桥的桥头,有人还沿街摆起了地摊将从沉船上或河谷里淘到的各式铜钱、小瓷碗、陶制象棋之类的物品变卖,然而那条破船已经无可考究的价值了。但是这件事情证明了杨村运河的历史,也证明了人们运河的热情。
纵贯武清南北的北运河,古称沽水、潞水,她的源头,在密云雾灵山,又有潮河水自塞外注之,南流经过通州城东北,又与浑、榆、白河之水形成会流,名为潞河,又叫白河、自在河、白遂河。在此河的基础上开凿运河之后,她才被称为北运河。这条运河不仅历史悠久,而且水清澈甘甜,盛产鱼虾,尤以蚌奇,河中河蚌俯拾即取,个大肉肥。蚌内长的珍珠自然纯正,堪称上品。元中统二年(1261年),官府在杨村设立管领珍珠的民匠官,专司珍珠采购筛选,作为贡品送入宫中,用以制作凤冠霞佩等装饰用品,深得宫中后妃的青睐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河中蛤蚌还有很多。
元代漕运兴盛,杨村码头那时候已经名闻遐迩,每逢夏秋之际,粮艘沽船昼夜往来,风帆上下穿梭。元、明、清三代,中央政府一直在杨村设驿站、驿丞、管河主簿、巡检官等机构。清代需要大批南方漕粮以供奉内府,当时漕运兴盛已登峰,为了增加漕运量,拨往各码头的官造驳船数不断增加,并沿运河在通州、天津、济宁、淮安设巡漕御史,后来就在杨村增设满、汉巡漕御史各一人,管理驳船及北运河疏浚。清代嘉庆六年(1801),发直隶的驳船一千五百只,杨村集中了六百四十只,十六年(1811)时,总体数量增为两千五百只,仅杨村一地即有官家驳船千只。杨村漕运的重要性,仅以这个数字就可以知道。
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融,促进了杨村的经济。杨村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枢纽,各地的商贾官宦、船工匠人都纷至沓来,以致当年两岸都曾商号林立,一派繁华。
以东杨村的药王庙大街为例,这里的商店不仅有首饰楼、绸缎庄、布铺、杂货铺等传统商号,煤油、洋烟等洋货也在这里集中销售。对于附近居民来说,用不着走远,这里的糕点、副食调料、水货以及小磨香油都是老字号的作坊,裁缝铺、修表店、理发店、医院、药铺、邮政局、文具店、书局、油粮糟坊应有尽有,生活十分方便。每年阴历腊月二十以后,药王庙更加热闹。四面八方的小贩聚集于此,将各式年货摆摊售卖,药王庙变成了人头攒动、交易兴旺的自由市场。西杨村也有一条著名的“商业街”,即五里长街。这条街是进京必经之路,因此为来往客商服务的饭馆就有几十家。这里还有国字号的官硝局、官盐局,天津公益碱店河西分店。民间的店铺更是鳞次栉比,经营着烘炉打铁、剃头理发、修理小农具、修自行车、竹编、木工等生意,把一条街烘托得十分热闹兴旺。
五里长街上最有名的商号,是万源堂、万顺堂、北万金堂,其经营的是在京津地区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小吃——杨村糕干。这种小吃自明永乐年间浙江杜氏沿运河北上而在此落脚的,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。
杨村糕干是典型的运河文化的产物,它源于南方的云片糕,而随着大运河的波流北上,成为北方悠久的名吃。它采用优质大米、白糖为原料,经过浸泡、碾压、箩筛、搅拌、发酵、成形、加热等十余道程序加工制作而成,其制作过程基本上保持了原工艺制作方法。因其洁白细腻,松软可口,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,与中药茯苓有异曲同工之效,因此亦称杨村茯苓糕干。杜金、杜银兄弟二人来杨村北郑庄村定居,开始生产和销售杨村糕干之后,到了清康熙年间,其第五代传人杜馥之在杨村镇运河西岸置办铺房,开始成为坐商,糕干铺并逐渐发展。
康、乾二帝都曾亲口品尝并大加赞誉,乾隆御笔亲书“妇孺恩物”,赏赐龙票一张,可以凭票购买官价白米,并许以杜氏专卖并列为贡品,永不停业。杜馥之将乾隆御笔刻成匾供奉堂上,正式定名为万全堂杜馥之糕干老铺。老铺于咸丰十年(1860)、光绪二十六年(1900)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践踏、焚烧,后经十二代传人重建,于1901年恢复。1915年在“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”上荣获“佳禾”铜质奖章,万全堂即以此奖章图样制成商标。1958年,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,曾品尝杨村糕干并加赞誉。杨村糕干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,其功劳还应该归于大运河,是她的波流推动了糕干的北上,滋润了糕干的工艺。
其实在饮食文化方面,在杨村还有更多的运河的传承。天津的名吃“贴饽饽熬鱼”,现在这种吃法在市区内的家庭几乎已经绝迹,即使饭店也鲜有出现,而在杨村这仍然是活着的民俗。这种熬鱼的制法,是鱼从河里打上来,趁鲜就放进锅里清煮,不刮鳞、不开膛,和贴到锅沿的饽饽一锅出,其实这是典型的“船家菜”,这正是运河文化的交融的产物。
杨村运河的繁华,还多被诗人以诗记载。清人吴合纶曾写下《潞水帆樯》一诗曰:“西指神京御水通,蒲帆乱射夕阳红。粟输南国争飞挽,客近长安尚转蓬。历历晚烟收极浦,依依晴树趁轻风。往来阅遍沙头鹭,独立苍茫送去鸿。”清人梅成栋《夜泊杨村》诗曰:“野水千帆集,人色沸暮烟。楼台两岸寺,灯火一河船。邻舫多欢笑,深更尚管弦。我怀念故土,秉烛照愁眠。”多美的杨村,多美的运河。
来源:新杨村、【北运河今昔】公众号,全文选自《天津运河故事》133―137页,天津市档案馆编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